“看到这份最新的产业数据,我比谁都激动!”康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人员王和飞兴奋地说:“天麻种植面积从9000亩增加到1万余亩。其中,新发展桶装天麻100万余桶、框装天麻育种2万框、林下天麻育种550亩、‘两菌’培育600万瓶,看起来数字变化不大,但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升级,今年天麻产值预计能从去年的3.58亿达到11.87亿,实现三倍增长;更可喜的是,黑木耳产值从2670万涨到3405万,魔芋种植从3500亩扩大到6000多亩,产值直接翻番到4200万。”
他翻开工作日志继续道:“最让人振奋的是,这些变化就发生在短短一年间。地还是那些地,人还是那些人,但通过全产业链发展、奖补政策扶持和技术力量加强,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跃。这就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来的‘聚变效应’!”
时光倒回2022年,随着挖掘机的第一铲土落下,由陇南市农业农村局批准建设的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历经两年的发展,在2024年被成功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产业园累计建成茶叶、食用菌产业基地13.9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135个村、带动 2.58万农户捧上“生态碗”,吃上“产业饭”。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种木耳的怕滞销,种茶叶的愁加工。”康县农业农村局菌药中心主任杨广孝指着产业园规划图介绍:“为破解这一难题,县上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茶叶、食用菌)》方案,高规格成立园区建设工作专班,通过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全面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
该负责人详细阐释了规划的适用性:“我们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创新构建了以茶叶、食用菌为主导,天麻、板栗等林下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主多元’产业体系。通过精准的空间布局,在阳坝镇、三河坝镇等14个乡镇135个村建成标准化黑木耳、香菇、羊肚菌、天麻种植基地38个、面积4.5万亩;在阳坝镇、两河镇、铜钱镇等3个乡镇建成现代化茶叶种植基地4个、面积6.07万亩。这种‘园区+基地+农户’的梯次发展模式,实现了康县山地产业发展的涅槃重生。”
在兴源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满林正在调试新设备,他感慨道:“县里的科学规划真正解决了我们产业发展的‘痛点’。加工区选址充分考虑了交通便利性,建在公路沿线后,农户的食用菌采摘后最快2小时就能进入加工环节。这种从地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缩短的不仅仅是物理距离,更显著降低了农户的采摘成本和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也更好地保持了产品的新鲜度,全面提升了产品的品质。”
科学的顶层设计还体现在资金统筹方面。通过“财政引导、社会参与”的投资共建机制,三年来,累计完成总投资32.27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0.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1.57亿元,形成了可持续的投入保障体系。
这一系列立足长远、科学务实的规划举措,使产业园打造出了集“种植+加工+市场+科技+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为康县特色山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奖补资金对我们来说,真可谓是雪中送炭。”铜钱镇郝家坪村天麻育种大户李建军对此深有体会:“县上的奖补政策明确规定,对规模一亩以上的天麻育种基地,每亩补助一万元。这笔资金不仅缓解了我们前期投入的压力,更大大提高了农户扩大种植的积极性。”像李建军这样的受益者,在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比比皆是。
专注红茶加工的康县梅园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邵登明深有感触:“县里出台了奖补办法,从山地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升级生产设备、改造加工厂房等都有明确支持标准。今年我们共加工红茶11吨左右,产值达到了200万左右。”谈及下一步打算,邵登明表示将计划改扩建一条自动化红茶生产线万的目标。
据了解,康县创新实施“财政+金融+保险”的全方位扶持政策:财政奖补方面,制定全产业链奖补政策,2025年累计发放补贴1.75亿元;金融服务方面,设立风险补偿金,发放特色产业1.28亿元;保险保障方面,推行特色农产品保险,参保面积达110万亩。
同时,康县依托“十百千万”人才工程,建成茶叶人才实训基地1处,开展培训1.6万人次,培育实用技术人员1260人次,不断夯实园区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政策支持让我们吃下了定心丸。”一直从事白茶加工的康县云之谷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小燕补充:“有了资金保障和技术支撑,我们计划明年再扩建有机茶园,带动更多的周边茶农增收。”通过政策“组合拳”的精准发力,康县现代农业发展动能得到充分释放。
“我们的魔芋从种植到加工实现了全链条把控,公司生产的纯天然魔芋素毛肚、魔芋丝结等很受市场欢迎,今年的销售额比起去年已翻了一番。”位于白杨镇的康县禾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里,负责人李涛指着旁边新投产的深加工车间介绍。在他身后,全自动生产线正将魔芋原料加工成各精粉制品,工人们忙着打包发往市场。
这样的场景在康县已成常态。康县坚持“原生态、低密度、高品质、全链条”的绿色发展模式,建成食用菌标准化基地38个;建成“千万袋模式”专业化菌包生产线条,建成龙神、梅园、满福等茶叶加工生产线条;累计认证“甘味”品牌16个,认证绿色食品10家。
“以前我们种香菇最愁销路,卖不出眼看着变质,现在不仅从菌种到销售有保障,而且合作社还有冷库,免费寄放。”豆坝镇的香菇种植大户王大姐高兴道。
正说着,康县茶叶中心主任唐德耀带着考察团迎面走来,他指着远处的冷链仓储区介绍:“目前已建成88座冷链设施,总库容量为4.4万吨,实现了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保鲜。”他边说边掏出手机展示:“我们还建成了2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培育了50家茶菌类电商企业,构建起完整的线上线下销售网络。仅今年上半年,园区茶叶线%,食用菌线亿元大关。”
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通过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模式,园区群众实现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利润分红”的三重收益保障。
“我们通过将农户手中零散的200多亩坡地整合成连片的车厘子果园,除了每年的保底分红,村民不仅能拿土地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王坝镇李家庄村党支部金晓琴介绍。
产业园运营数据显示,2025年园区带动农户2.58万户9.03万人增收。如今,园区累计发展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28家、食用菌经营主体38家,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比重达到64.6%,这种多元化的增收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的版图中,现代科技的加持无疑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今年早春二月,岸门口镇张家河村的天麻种植户李彦云率先采用无人机运输蜜环菌,成功破解了山区运输难题。“以前运送菌种要翻山越岭,人工搬运费时费力,现在无人机半天就能完成四亩地的菌种运输,效率提高了五倍不止。”李彦云欣喜地说。
与此同时,在阳坝镇的框栽天麻育种示范点,一场农业技术正在上演。技术员李工在物联网监控中心向我们展示:“这套智能控制系统能实时监测栽培环境的温湿度、光照等关键指标,通过自动调节确保天麻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状态。用水量减少40%,产量却能提升30%。”
为强化科技支撑,产业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成立产业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引进茶叶食用菌新品种7个,组建农机服务队16家,引进植保无人机12台;建成农业大数据平台1个,接入物联网监测点186个,建立菌棒质量追溯体系,食用菌优质率提升至95.6%。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园区累计修建田间道路68公里,灌溉渠系12.5公里,配套建设智能温控大棚15座。通过“良种+良法+良机”的配套推广,园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为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康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历程,是一次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在这片曾经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土地上,通过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引入现代农业技术等实践,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当前,产业园以“一主多元”的产业布局为基础,结合“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正持续带动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李蓉)